《瞬变》读书笔记

《瞬变》有不少内容和一些讲习惯培养的书是重合的,比如目标要清晰具体、改变环境之类的。不过有一点我觉得非常有用:

寻找过往的成功案例。「在一个酒鬼的一生中,也有虽然他极度想喝酒,但仍保持清醒状态的时候。这些成功的例子就像深埋在我们大脑中的黄金那样有待挖掘。」这是事实!而且是经常被忽略的事实。

作者举了个例子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大概就是一个所谓的问题学生博比的改变。在这个案例中,心理咨询师的重点不是追溯学生行为问题的根源,没有去发掘什么破碎的原生家庭糟糕的童年之类的,而是去追问他没有闯祸的时候。博比在史密斯女士的课上不太闯祸,那她的课有什么特点呢?咨询师总结出了这些特点,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建议让老师们执行:

  • 欢迎站在门口的博比

  • 布置给他的确能完成的作业

  • 确保他真的明白了具体的要求

然后以几个数据去评估这个方案是否有效:

  • 准时上课

  • 完成课堂上所布置的任务

  • 在课堂上不要表现得太过分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很有用。虽然博比并没有成为一个模范学生,但已经进步了很多。为什么对这个例子印象深刻,主要是因为我会联想起自己小时候……大人们总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然后责怪我没有改变。由于被骂了太多次也不改,还会被扣上无可救药的帽子。事实上,如果一种方法没有效果,真的可以尝试换一种方式,而不是死磕。 但要意识到这一点的确很困难。人总是倾向于用老方法,即使这个方法屁用没有。然后就感觉自己已经尽力了,我都试了这么久了还没有用,那就躺着吧。相当于拿着一个只能充电的线给设备传数据,试了 N 久无果,然后说不玩了是设备的问题。

而且很神奇的是,很多人的思路基本都是从失败的原因入手,包括我。曾经也隐隐约约有过「要记住现在这种状态」的想法,还记过一篇日志《还原周末》,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忘得一干二净。其实怎么失败的并没有那么重要,分析那么多没用,有一个能成功的方案就行了。

事实上,很多问题,要解决只需要微小的调整。 我很常见的一个行为:一回到家就刷 SNS,一拖拖到睡觉的点,啥正事儿都没干。甚至刷牙也会拖延,想着再玩会就去刷牙睡觉,然后就玩到很晚。这很容易被归咎于自制力不足,但责怪自己不够自律是没用的。事实上,仔细回想,以往也有不少好好度过晚上的时候,我不可能每个晚上都在刷 SNS。总结一下这些时刻的特点:刷完自己订阅的信息流后就停止,没有主动去首页/热搜等闲逛;到家后没有马上坐下来;早早洗澡;洗完澡没有马上坐下来,而是直接去刷牙收拾……豆瓣的一个帖子(原帖/每日豆瓣推文)也提到了早点洗澡,我想说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 我总结出来的行为建议是:趁还没坐下,一口气多做点必须要做的事情。一旦坐下来了就完了……比如趁着还没坐下,先把水给烧了,先把水果切了,先把乒乓球拿起来;洗澡后立刻刷牙,不然待会到了刷牙的点又要开始心理建设……听起来都很离谱的样子,因为深究起来,刷牙洗澡居然还会拖?但看了那个帖子我就理直气壮了,真的很多人跟我一样洗澡越拖越晚的。而且「这种小事还拖延」的标签是没有用的……徒增烦恼。正如那个学生博比的例子,给他贴上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少年的标签并没有什么用,还会让他的自我认同越来越负面。有时候,我难得自律,心里也会有种「这是我吗?」的微妙感觉,因为一直以来更习惯的还是相对比较自毁的自己。这一点《瞬变》里也提到过,就是认同模型。关键是怎么改变,有用就行。

《瞬变》的其他内容就和很多别的书类似了。大致就是:

1、改变的动力:要诉诸情绪,用直观的方式去感知。我的理解:类似之前看了鱼炒饭老师那篇生病的文章我就被吓着了……还有赵老师详细描述了一番泪液分泌功能测定的过程后,连画眼线都不敢的我也被吓着了……这是感知到后果有多严重的例子。正面的,比如看到别人的博客更了多少多少年,觉得看起来好棒啊!我也要写!……

2、目标清晰具体可执行。差不多就是 SMART 法则那种感觉吧。不要说「吃得健康点」,要说「下一次你在商店里购买日常食物的时候,别买xx,而是买1%脂肪含量的xx」。可以考虑那种非黑即白的目标,让自己没有借口。

3、勾勒关键步骤。比如对于我来说,要早睡就要早点洗澡。

4、协助执行的一些方法:

(1)把进行改变的门槛降低。不要给自己那种难得要死的任务。拆解任务。做了一阵子后你就发现:诶?我已经做了这么多了!然后就会更积极了。

(2)寻求认同感。拥有成长的心态,把失败看作学习的机会。问自己:我是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在这种情况当中跟我一样的人会如何行事?或许可以给自己洗脑我是一个自律的人云云。

(3)改变环境。 可以从宿主(人)、媒介、环境,事情发生的前、中、后去考虑如何改变。把障碍都消除,让环境有利于你的改变。比如用小号的餐盘、干脆搬家……

(4)形成习惯:IFTTT。事先计划好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去做这件事;列一个可复用的清单,就不会忘掉关键的事情。

(5)来自同伴的压力

All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copyrighted.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