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影像语言笔记 #2:现场的叙事与捕捉

电视现场报道与现场记录

决定现场捕捉的三种意识

细节意识

电视的特点是稍纵即逝,线性,观点要融于叙事,因此需要重复多个相关细节(注重整体性),成组展现。 表现细节不能时空断裂,叙事到了才能开始表现,不能像写文章「总分总」直接简单堆积。要根据叙事分散在片中。 ➡️表现细节,宏观意识和微观意识要结合起来。要有具体的信息量,也要营造出氛围。

环境意识

  • 具体环境
  • 背景 辅助交代人物、事件。 对环境的要求:
    • 审美 简洁,❌喧宾夺主,破坏主题。注意构图。
    • 内容 具有典型性,辅助交代人物身份、工作环境etc
    • 现场 要具有时效性,不离开事件拍空镜。如果一个环境当时不拍,过后拍不到的,一定要优先拍。

现场意识

  • 选择现场的能力 拍/不拍什么,先拍什么后拍什么。 选择拍摄顺序的原则:时效性。有变化、即将消失的先拍。 eg. 交通肇事现场应该先拍什么? 先拍围观的人,因为神情、语言过后拍不到。再拍车祸现场的细节,实用性原则,刚拍了围观的人可以直接拍被围观的车祸状况。后面再拍拥堵、地区环境。 eg. 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走进来的镜头才是现场。 eg. 演唱会,激动的歌迷是现场。
  • 现场的呈现方式
    • 过程性记录
    • 记者的在场感 记者的全感采访。视听(交给画面声音)嗅味触觉。如:记者试吃后的表现,火场记者被呛得咳嗽流泪。
    • 场面的调度能力,两极镜头的使用和调度方式的多样化。 注意拍摄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转场的结构性镜头 转场镜头多样化,不要光拍特写和空镜。 eg. 阮奶奶征婚:细节散落在片中。拍摄顾爷爷的时候注意镜头在他背后,使人更加自然。转场意识:遮挡转场(阮奶奶走过去的伞遮挡)。 eg. 一个教育片。要与被拍摄者建立良好关系,忌大肆渲染抒情。

现场直播

直播:重点在于新闻现场。不要为了直播而直播。舆论导向是什么? 演播室➡️背景资料➡️现场报道➡️连线➡️演播室 eg. 农民做饭不是新闻,解放军送水才是:如何送来的?etc 现场感的镜头放在前面,再记者出镜报道(背景说明)。画面不足:连线。 如何现场报道:主要通过语言来提供信息,全感采访

现场直播的语言组织

  • 出镜记者的独白。提供背景信息 记者现场报道的功能:体验式现场,相关背景信息的提供。
  • 出镜记者同被采访者间的交流 对受访者的要求(按采访顺序排列):当事人,见证人(目击者),专家 语言要求:
    1. 对记者:逻辑性,口语化(短句交流),交出话语权(信息主要提供方:被访者)——记者提问一般不超过 16 字。
    2. 对被访者:口齿清楚,语言有条理,沟通能力强,语言的个性化,民间智慧。避免重复啰嗦、思维跳跃的被访者。

演播室:画面不要超过 15 s,然后转到现场画面。 多点直播,安排不同记者不同的内容。 问题设计要具有陈述性,不能省略记者与被访者之间的交接。 无剪辑:事件缺少推动力、进程感(体育赛事极具进程感)。 事件进程感:两极镜头调度意识。动态。模式化➡️视觉疲劳,根据题材不同改变。 注意镜头编排是否有歧义? eg. Wonder Girls live 宏观镜头:全身运动,微观镜头:交代人物位置变化(换主唱),强化细节(上肢表现力强的动作)。剪辑率高:创造节奏,张力,变化丰富。镜头设计来源于对内容的了解,对动作的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