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 YouTube 最常观看频道

最近最常看的是 YouTube 频道是 波仔 Boris。其实我不常看 vlog,但还蛮喜欢他的。他们家真的好好,两重含义:物理意义的房子和精神层面的家人,都好好。在香港有这么大的房子,……真的羡慕。还有家庭氛围真的很好,本来身边有让我觉得氛围不错的家庭,但一比,都没有这么愉快的。第一次觉得,有兄弟姐妹也挺好的,当然前提是氛围好。说实话我要是有兄弟姐妹,关系可能不会这么好,因为我不是很随和的人,而且喜欢自己一个人做事,不过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兄弟姐妹造就的性格?

家人朋友的关系

我觉得波仔的片比较好看的是散落在生活中的各式吐槽,以及整个呈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氛围。不是冷笑话,也不是超级毒舌,就是纯粹真开心的那种随意吐槽。单拎出来一句话不一定有是多有技术含量的笑话,但是配合动作表情氛围,结合整个情境就会让人感觉很放松很快乐。有点像我体验过但好多年没重现的氛围,即使现在也觉得那段时间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候。

他的 vlog 里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是家人。Boris 是 1999 年生人,家姐是 1995 年,细佬是 2003 年,其实在内地,家中很少住着二十出头的哥哥姐姐了吧?一般来说,内地是 18、19 岁上大学,很多人会去外地读书,然后在外地工作。当然现在好像选择回家乡的人越来越多了,不过我认识的都是独生女独生子住在家里,没有那种已经工作了的哥哥姐姐还在家住的例子。其实我一直以来也觉得,即使回家乡工作,也不能住在家里吧?虽然这种想法可能会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要多付一份房租,甚至可能会有人怀疑是不是和家里关系不好。但我觉得住在家里就一直不会长大,会下意识地延续一直以来作为一个小孩子的习惯,习惯性地去依赖父母,不会去想水电费花了多少,因为妈妈会算,不会去想这个东西坏了怎么办,因为爸爸会修。真正自己住了才会有这些意识,才能真正「成人」。

看 Boris 的 vlog 会觉得蛮新奇的。虽然我没有大量地看内陆的 vlog,但是体感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本人 98 年生人),一般 vlog 里不会大量出现家人。会出现但是占比好像没有这么重。尤其是如果年龄差了 4 岁、8 岁,还日常一起在家看影集、打球,这种事情感觉很少,在我身边很少。这感觉是从小到大差别很小的生活呀,没有那种长大了离开家的桥段。像我,其实 15、16 岁开始在家的时间就下降很多了,因为我高中念寄宿学校,一周回家一次。所以去年疫情最严重不返校那会,我甚至在想,以后不会在家这么长时间了,好好享受一下(过于享受导致一开始暑期实习找不好)。

还有朋友和家里人熟识这件事,我初中后已经没有体验过了。从 12 岁开始,家人会从我口中熟悉我朋友的名字,但是其实很少接触到他们的人。更常见的模式是大家约出去玩,而不是约到某人家里玩。除非是很小就认识的人,不然经常到家里来这种事是很少的。Boris 其实算是有一个小圈子的,几个人都互相熟识的那种。而我的朋友都是散着的,朋友和朋友之间互相不熟或者干脆不认识。如果是那种小圈子,一群人都熟识的,应该会比较容易有归属感吧。但总之我没有,从小到大都不怎么有。

语言

每次看完波仔的 vlog 都满脑子粤语,感觉最近粤语听力突飞猛进,自己脑内说话甚至会用粤语的语调了。虽然本来我的粤语水平也是有上下文就差不多可以知道意思,但突然给我来一句我是听不懂的。今天看了一支没有字幕的片子,突然发觉自己听得懂很多粤语了。

因为 Boris 的片子很多有字幕,所以知道了很多粤语对应的字,同时也发现原来潮汕话也有很多类似的说法。我从来没有把潮汕话和汉字对应起来过,之前老师说潮汕人学文言文有点优势,因为还保留着很多古汉语的说法,比如「落雨」「走」「行」什么的,但我说潮汕话的时候就没对应起来过,需要有人点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我才会发现。外来语也是。想想其实有很多例子,比如出租车的「的士」,其实潮汕话和 taxi 念起来就是很像的,但我学英语的时候好像从来没有把它们想到一起。「公仔」也是我妈常用的词,但我从来没有发现它对应的字原来是「公仔」,应该是受到港台影响的词了吧?还有「波鞋」,可能也是受港台影响?不知道。但好玩的是听日语、韩语的时候,我就能意识到它们和潮汕话之间好像有隐隐约约的联系。我一开始没太在意,只觉得有些词我很容易就记住了,没细想的时候以为是和普通话像,毕竟我也是号称母语不是潮汕话是普通话的人……后来发现原来是潮汕话。例如日语韩语的「时间」,尤其韩语,和潮汕话极其相似。

但我现在的潮汕话水平下降得非常厉害。连续说长句子的时候经常有切换成普通话的强烈冲动,日常想不起发音,脑子里盘旋着普通话甚至粤语日语韩语的发音,就是想不起潮汕话怎么发音。表达也是普通话直译,很多小时候会的地道表达现在都从我大脑里消失了。需要连续使用潮汕话的时候曾被怀疑潮汕人身份,据说是有些词发音不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