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简直忙到人仰马翻,要不就是有比较大型的事情要推进,要不就是碰到难沟通的人,看书都只想看点容易看的,直接把《娜塔莎之舞》给弃了。不是,为什么大家都说它好读啊( 我看的时候只会疯狂走神……所以我最近在看比较易读的《滚雪球》,可能是我的信息渠道经常出现这个书名,导致我一直以为自己看过,但其实真的没有。
最近能想起来看得多的 B 站 up 有 Warma 和太空赫兹。沃玛的脑洞视频我没有特别感兴趣,比较喜欢爆炸电台,当成闲聊播客来播。主要是她的声音和风格就很有虚拟主播的感觉啊!而且她只是 up 主,不会有很强的人设感。软软萌萌的声音很催眠……🌚 太空赫兹的氛围音乐电台是很有场景感,有时候想象真的比现实美好。我比较倾向于听一些有日常感的 Lofi 电台。某个周六早上醒来,躺在床上开始播一个没听过的电台视频,不禁感慨科技发展,如今只要一个手机就可以在起床前听上音乐……(???之前还喜欢听 YouTube 上的 Coffee Relaxing Jazz,感觉这种一般不会有我讨厌的旋律出现,但睡前我还是更喜欢 B 站定时关闭。
感觉太空赫兹视频设置的场景,某种程度上有点类似有引导的冥想正念。想象自己在这样的场景里,然后仔细听音乐,会意外地发现原来除了《Peanuts》配套的动画音乐以外,我还能听进去别的无人声音乐。基本上所有的场景,包括影视剧里美好的日常,都不会包含长时间刷 SNS,但我真的花很多时间在上面。很多时候闲下来第一反应其实是不知道要做什么,太多选择了反而难以决定,在没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之前,已经由于害怕无聊而刷起 SNS 了。很多氛围感强的场景是需要仔细体验的,可是当它出现的时候,我往往不愿意/不敢进入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但是用这种预设的场景,反而很好代入,就能听得进去了。
其实有时候我觉得一些日常类的游戏也是如此。《动物森友会》《月兔冒险》这类游戏,不正是在游戏中设置场景让你代入么。动森里淅淅沥沥的雨水都很治愈,月兔半夜悠闲地在房顶乘凉看月亮,很多事情其实在现实中也能做,但是我没有,为什么呢? 所以说我逐渐变得现充了……放以前只想做一个死宅在虚拟世界里体验。现在觉得我得实实在在地参与现实生活。
说到冥想,2019 年写过的一篇博客提到过我的困惑,直到现在也还是没有想明白。好像很常见的一种方式是:允许自己有这种情绪,不要尝试放大/抑制,尝试着做一个旁观者观察自己的情绪。但我总觉得做旁观者怪怪的,感觉没什么参与度?我允许自己有这种情绪,不应该去沉浸式体验吗? 人有情绪是很正常的啊!不能允许自己真实地在生气吗?一定要隔一段距离,旁观自己「因为xx而产生了生气的情绪」吗?说真的我是有点害怕「隔一段距离」的,有种没在真正经历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没在真正参与生活的感觉。有时候我会想,冷静和冷漠/麻木是不是只有一线之隔。
我已经拿这个问题去问了好几个 bot 了(x 目前还是半懂不懂的。收到的回答大概是:冥想不是抑制情绪,它会帮助你不受情绪的困扰,通过观察,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模式、更了解自己 blabla 但目前,我不认为冥想中的观察就能够帮助人识别到自己的模式、了解自己,听起来好像用 Youper 记录情绪产生的原因更能达到这种效果啊?我觉得只是观察,然后没有有意识地去总结是很难真的去了解自己的。(当然也有人冥想并不是为了什么目的效果,只是很单纯地想体验那种感觉,我觉得这种就很棒。)
而且愈发觉得冥想在部分场合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割韭菜的工具。部分非常「喜欢」冥想的人士的状态看起来怪怪的,尤其是所谓的冥想课程老师,包括各种身心灵的东西……还有那种一天到晚都在某个风景秀美远离尘世的地方修行冥想打坐禅修的,当冥想修行占据一个人生活的大部分甚至全部,这……不好评价,就觉得怪怪的(出家人另算)。有点像把手段变成了目的?我的观念里,冥想应该是一个辅助你生活得更好的方法,而不是变成你的全部生活。我还是倾向于一个人的支柱是健康、有事做、社会支持,而有些人修行属于抛弃原本的事业和各种社会关系的 ,这……就很想问修行了之后,如果再回到现实社会,抗压能力有增强吗?学会直面自己的情绪并着手解决了吗?真的不是在逃避现实吗?说真的,我觉得有些人修行修得非常虚无缥缈,没有扎实的根基支撑。
相比起冥想,我觉得正念这种更宽泛的概念可能更实用一些。如果我的理解没错,心流也是一种正念。那这可就简单多了,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随时随地。
当然,我也有看到各种关于冥想的研究,也有非常多从冥想中受益的人。他们实实在在地在学习接纳各种情绪,也从冥想中获益。我好像也能看到这些人和上述那些情况的区别在哪里——他们好像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更加投入,参与度很高,而不是游离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