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被问到,专业学的是广播电视学,为什么不做视频相关的工作。很难一句两句就讲清楚,所以闲聊中被问到的话,我就简单说是因为做视频太累了。
也确实累,广电好像就是加班熬夜的命,感觉无论我多早/多晚上下班,隔壁视频的组永远亮着灯……上学的时候拍片剪片也是,要么一整天在外面跑(这一点其实还不错,因为不是对着电脑久坐,感觉对眼睛挺好。不过如果要自己背器材对肩膀也不怎么样……),要么久坐在电脑前看素材剪片看素材剪片。
但除了这个,本质来说,视频创作的方式,以及传达信息的效率,我都不喜欢。
视频的创作方式
视频的创作,时间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例如我要拍一个纪录片。拍完回去就需要对所有素材进行整理,理出一个个素材里面都有什么内容,有采访的话还要把抄本打出来。如果不及时用文字把素材整理出来,后续剪辑效率只会更低。这是我最痛恨的部分。虽然说很容易进入一种心流状态,表格整理完也很有成就感,但是我还是觉得,我已经全程跟拍了一遍,我回来居然还要对着素材再体验一遍,啊!!!更惨的是,因为看的是视频,我也不能一边听播客、音乐什么的……真的太耗时间了。
在拍摄期间很难「顺便」记下刚刚拍了什么,不然容易错过事情,还要注意构图啥的呢。有的专业团队可能有场记,但还是不够。因为纪录片是真实的,很多事情不会按你脑补的剧本走;很多片段值不值得剪辑,不是当下就能看出来的,可能很久之后才会显现出价值。甚至有些细节,拍摄的当下没有意识到,回看的时候才注意到。所以还是得看……
我觉得纪录片是最累的……因为拍的是真实的故事,突然有事情发生的话就要立刻反应去拍,而且也要跟着拍摄对象本人的生活节奏来。如果时间紧张,还要焦虑故事线能不能出来。
电影的话,事先有了剧本会好一些,起码不会迷茫于「我们到底会拍出一个什么故事」,也不用去努力发现细节,不用对着一堆素材努力拉叙事链。虽然剧本打磨就要很久……但起码你的希望不是寄托在拍摄对象身上。不过该花的时间还是得花。而且要召集工作人员、演员试镜、联系场地勘景、道具布景什么的,看看符不符合导演想象,能不能拍好……太多太多事情了,涉及人员众多。
我没有做过电影导演,不知道具体体验,但以我对导演工作的观察来说,我觉得我不喜欢。最大的原因当然是我的能力不能胜任……导演得是全才啊!然后工作人员实在是太多了,头疼。
之前做制片助理的时候其实不觉得很累,没有太多不好的体验。但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其他人蛮靠谱的,帮我挡掉很多事情,怎么说,要我去沟通,我是可以的,但不够喜欢也不够厉害。所以后来师兄师姐问我能不能帮忙做制片,我都没去,确实是有事,不过本质上是我兴致缺缺,懒得为了这个去推掉别的事。但我真的很佩服他们对电影的热情。
对比起来,做新闻反而是最简单的了。当然前提是你不去搞些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情……我说的简单,是从制作角度。新闻专题片就是去调查一个什么问题,田野调查就已经可以知道非常多事情了,去找什么人、需要什么材料差不多都是明确的,剪辑的框架也能很快搭好,即使后续调查得到新信息,新闻专题的故事线也要好搭很多。重点是,不需要像纪录片那样抠细节,因为只要讲清楚问题、能作为论据就行了。去跟拍一天,已经知道今天大概有哪些素材是可以用的,回去就不需要细致完整地看素材,可以直接筛出来。
如果做的是以上几种类型的视频,一般来说还是以团队合作为主。我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创作。像漫画家也和导演类似,但漫画家想要什么道具、场景、灯光,想要角色怎么做,自己画就好了。假设我要去长城拍摄,肯定要各种沟通联系,但如果我是漫画家、作家……我自己画出来/写出来就好了。我临时要修改/灵感爆发,我只要压榨自己就好了,但电影的话得搭上一个剧组。
当然如果是 vlog、短视频、科普视频……就要另当别论了。不一定需要团队,不一定花很长时间去整理素材。但我还是一样地不喜欢剪辑。:) 每次都在想,我已经自己在脑子里剪完爽完了,我竟然还要上手剪,啊!!!一遍遍地看,修改完了再看,看腻了也得看。重点是要把控节奏,很多时候不能倍速看,真的累了。我承认,最终成片还是有成就感的,但我觉得过程可以不必这么痛苦。大四的时候我除了实习还在剪视频之外,专业课的作业我都为了逃避后期剪辑跑去制片、导演了。
不过有一种视频我还挺喜欢的,就是 MG 动画。能想起来做得最顺畅的作业,就是动态图像制作的个人作业,以及做电视节目的包装。动画的素材自己画就行,也不需要和别人沟通,自己怎么开心怎么来。直接照脚本就可以开始了,不需要先带着一帮人拍摄素材,再筛选,再剪辑……其实和漫画家的工作挺像的,只不过是动态的。专业 MG 动画工作室还会分设计师、动画师之类,但对比起纪录片和电影,显然掌控感还是强了很多。
记得 Kasan 说艺术学院的毕设最爱动画,很少人拍电影,因为自己一个人就行,不需要和人沟通。他的本意肯定是教育我们要学会合作,但我想说,有些时候不是我不想合作沟通,是我实在受不了傻逼……和别人合作,很多时候要仰赖他人,虽然说有时可能会有特别的火花和惊喜,但不确定性太强了,人是不可预测的……有固定靠谱的团队伙伴很好,但可遇不可求,拍摄对象也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契合的话真的太快乐了,但不契合也痛苦加倍。
……所以我为什么当初专业选了广电呢?又是说来话长了。简而言之就是:
- 对视觉方面感兴趣又不是艺术生的我,其实除了广电也没啥选择了。
- 视频是趋势。
- 不适应新闻专业的老师们。原因……说出来好像会被打,就不展开了。
视频传达信息的方式
拍摄后的素材整理,就是用文字说明这一段视频里面在说什么。采访抄本也是把声音转换成文字。文字获取信息的效率真的是最高的了。同样的信息,文字几秒内可以看完,视频却要跟着制作者的节奏慢慢来,我就受不了这个。讲真,就连制作者本人也会因为这个感到困扰的,就是我上面说的,剪辑修改的时候为了把控节奏,没办法倍速看。
在学各种软件的时候,我最郁闷的就是图文教程没有视频教程好找。可能也有不少人适合视频的学习方式,学校那种老师上课学生听讲的方式,其实就蛮类似的……我妈学 Excel 的时候就爱看视频教程。但我一直都受不了这种教学方式。如果是图文,我可以迅速定位到我有问题的步骤,反复看也很方便,但视频我得拖着进度条跳着看,定位效率低下。文字就算废话多,我扫一眼也能马上知道然后跳过,但视频我得听完才知道这一段是废话。所以说得像音乐软件的歌词滚动一样,在旁边加个字幕脚本。现在连视频目录都没有普及的情况下,从视频获取信息实在是太慢了。信息获取的速度这么慢,还敢要求占据我全部的注意力,真的很过分。
我知道视频可以降低理解难度。文字说不明白,上图,上手演示,总该懂了。但说实在的,很多视频根本就没有发挥视频的优势,就是直接文字转视频。实在不知道这样意义何在……顶锅盖说一句,很多老师线下授课也没发挥真人演示的优势……
视频中的信息也难以被搜索。比方说欧阳娜娜在 vlog 里介绍了她用的文具,但光有这个视频,你搜也搜不到她具体用的什么文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粉丝们会有科代表,文字总结出提到的文具品牌。还有一个典型场景,超话里看到有人回忆爱豆说了一句话/一件趣事,我想去看原视频,但是对方忘记出自哪一个视频了:「好像是 17 年的一期 vlive」,然后我就得一个个 vlive 去翻……所以我真的很喜欢那些看直播还做记录的粉丝……不知道后续搜索技术会发展成什么样。但即使能够被检索了,没人做笔记是用视频的吧?大家都是用文字记录。需要查阅的时候,文字的优势太明显了。
当然,占据了眼睛、耳朵,要求你全部的注意力和时间,有时候也可以是好事。不需要快速获取信息时,沉浸式体验还是很棒的。可以打断我停不下来的思绪。有时候我会想事情想得停不下来,这种情况其实是陷入自己的逻辑了,但即使意识到了这一点也难以停下来。这时播一个综艺,马上就打断了。和人面对面聊天也可以快速打断,但深更半夜的,当然是看综艺好啊。同理还有做噩梦醒来、刚看完恐怖故事、伤心的时候,视频可以迅速帮你转换心情。
如果是 vlog 之类的视频,博主的个人风格会更加凸显。这种类型我还挺喜欢。就跟播客一样,喜欢博主/主播本人是看完/听完的最大原因。不过我觉得播客的陪伴感更强一些。毕竟它只要求占用耳朵,可以边做其他的事情边听,时间利用起来的同时,就像有朋友家人陪你做事一样,感觉是播客的核心竞争力啊。
P.S. 以上关于视频制作流程的内容,是一个从来不好好上课、毕业后也未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写出来的,有可能不符合现实。